强化实践创新导向,专家解读我国首个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质量标准 2024-10-31 教育 431℃ 0 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着力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带动教育教学改革,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基本要求》将如何推动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如何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一起来看专家解读—— 重需求牵引,服务国家战略更聚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旨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十余年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一批在工程技术领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对于助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进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基本要求》的出台将起到什么作用?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工程教育中产业和教育融合不够、培养要素和成果认定标准与学术型研究生同质化等问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卫红认为,《基本要求》是今后培养高质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依据,侧重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和新质生产力需求,以“真问题”为牵引,以“真成果”为导向,以“真成长”为目标,兼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评价与行业评价。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惠琴也关注到,注重工程问题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要求,“工程博士论文选题应注重源于实际工程问题,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工程实践开展选题”。 未来,通过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工程博士培养,有望促进实践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产教融合,分类培养特色更鲜明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强化二者在各环节的差异化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张玉兔认为,《基本要求》的出台对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构建符合教育规律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制约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关键问题,如何应对? 鼓励多元化是《基本要求》的突出特点之一。《基本要求》为学位论文选题、实践成果来源与形式提供多样化设计,鼓励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实际开展具有前沿性、应用性、跨学科、创新性的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允许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实践成果答辩形式申请学位,是对实践性的重视和对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适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姬红兵说,《基本要求》的发布,有利于清晰界定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的概念和分类,让学位工作衡量标准更加多元。 在结构上,《基本要求》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实践成果基本要求并列,以加强各方对学位论文、实践成果两种形式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两种基本形式。 “允许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体现了对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对促进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切实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姬红兵说。 促实践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更优质 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牵住评价改革这一“牛鼻子”。 《基本要求》首次明确了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标准和程序,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学位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定位和标准,具有重要开拓意义。 “开展实践创新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刘惠琴认为,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必须凸显工程实践创新,因而学位论文评价需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创新性,以及对行业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注重研究成果是否揭示实践规律、发现新的方法、形成工程技术理论贡献等。 《基本要求》明确了实践成果在来源与形式、内容结构、写作规范、创新与贡献和评价参考要素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并强调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应包括可展示实体和书面总结报告。 多位专家学者注意到,区别于学位论文,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应更具可展示性。 实践成果的展示不仅是对成果本身的直观呈现,也是向社会证明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姬红兵提到,除了与专业学位论文共同具有“工程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特征以外,“可展示性”成为其最鲜明的特色。 东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认为,实践成果作为全新事物,在《基本要求》中,新增了“可展示性”这个重要特征;要求实践成果须“对推动行业和专业领域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除了实践成果,学位论文评价要素增加了许多实践性要求。而实践成果评价要素则是全新论述,如首个一级指标是实践价值与影响力,分为实践成果来源和实践成果影响力两个二级指标,让人耳目一新。”朱美芳说。 文字 | 郑翅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31日 上一篇 安徽:2024届高校毕业生52.31万,毕业去向落实率89.94% 下一篇 杨桂山任河海大学党委书记,郑金海任河海大学校长 相关推荐 不付货拉拉司机600元搬运费还投诉!保时捷深夜紧急道歉 货拉拉回应保时捷员工赖账司机600元还投诉:未对司机封号 精神容易紧张是怎么回事 被中国版宾利豪车梦拖累!网传大运汽车发布重整声明 男子给女主播打赏400万 自己饿了啃馒头 为听“哥哥”声频偷铜料 曼城0:4热刺 惨败收场
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着力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带动教育教学改革,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基本要求》将如何推动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如何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一起来看专家解读—— 重需求牵引,服务国家战略更聚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旨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十余年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一批在工程技术领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对于助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进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基本要求》的出台将起到什么作用?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工程教育中产业和教育融合不够、培养要素和成果认定标准与学术型研究生同质化等问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卫红认为,《基本要求》是今后培养高质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依据,侧重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和新质生产力需求,以“真问题”为牵引,以“真成果”为导向,以“真成长”为目标,兼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评价与行业评价。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惠琴也关注到,注重工程问题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要求,“工程博士论文选题应注重源于实际工程问题,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工程实践开展选题”。 未来,通过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工程博士培养,有望促进实践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产教融合,分类培养特色更鲜明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强化二者在各环节的差异化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张玉兔认为,《基本要求》的出台对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构建符合教育规律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制约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关键问题,如何应对? 鼓励多元化是《基本要求》的突出特点之一。《基本要求》为学位论文选题、实践成果来源与形式提供多样化设计,鼓励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实际开展具有前沿性、应用性、跨学科、创新性的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允许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实践成果答辩形式申请学位,是对实践性的重视和对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适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姬红兵说,《基本要求》的发布,有利于清晰界定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的概念和分类,让学位工作衡量标准更加多元。 在结构上,《基本要求》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实践成果基本要求并列,以加强各方对学位论文、实践成果两种形式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两种基本形式。 “允许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体现了对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对促进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切实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姬红兵说。 促实践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更优质 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牵住评价改革这一“牛鼻子”。 《基本要求》首次明确了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标准和程序,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学位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定位和标准,具有重要开拓意义。 “开展实践创新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刘惠琴认为,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必须凸显工程实践创新,因而学位论文评价需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创新性,以及对行业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注重研究成果是否揭示实践规律、发现新的方法、形成工程技术理论贡献等。 《基本要求》明确了实践成果在来源与形式、内容结构、写作规范、创新与贡献和评价参考要素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并强调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应包括可展示实体和书面总结报告。 多位专家学者注意到,区别于学位论文,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应更具可展示性。 实践成果的展示不仅是对成果本身的直观呈现,也是向社会证明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姬红兵提到,除了与专业学位论文共同具有“工程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特征以外,“可展示性”成为其最鲜明的特色。 东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认为,实践成果作为全新事物,在《基本要求》中,新增了“可展示性”这个重要特征;要求实践成果须“对推动行业和专业领域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除了实践成果,学位论文评价要素增加了许多实践性要求。而实践成果评价要素则是全新论述,如首个一级指标是实践价值与影响力,分为实践成果来源和实践成果影响力两个二级指标,让人耳目一新。”朱美芳说。 文字 | 郑翅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31日